xubin 发表于 2024-1-30 21:20:29

明白: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研究的热点,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保护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时隔3年之后的2006年5月20日,我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靖州苗族歌??”榜上有名。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关心的一个新生事物。http://fybhfzw.com的具体问题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也有业内领域专业的客服为您解答问题,值得您的信赖!
http://www.fybhfzw.com/skin/images/logo.png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明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就要首先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来源与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英文intangibleheritage的翻译。而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起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所设立的项目“MasterpiecesoftheOraland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译成中文则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杰作”。其中“HeritageofHumanity”,通常在中文中翻译成“文化遗产”。“Oral”(口头的),被认为是一种“非物质的”,其被单独提出来是为了起特别强调的作用,所以最后形成的中文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技能。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非物质”的涵义为“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至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来源、内涵、范围及其本质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作为其分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涵与范围两方面自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意蕴相同,而在其特征等方面更注重表现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格。仔细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本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二者与我国文化史上早已出现的“民间化”或“民俗”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有殊途同归的指向和共识。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近“民间文化”,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即便如此,尽管内涵相同,只是名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两组概念,他们在宏观认识与总体把握上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别。仅从概念的直观表述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侧重人们精神领域的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与物质无关,其对象包括社会不同领域与集团中的大众。而“民间文化”的内涵则是指非正式、非官方,甚至是非文明、非主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其对象限定了民间文化的主体为社会中的农民、下岗工人以及社会闲杂人员。在此,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新概念,“民间文化”称为旧概念,同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也存在这种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差别。所以,我们要明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只要我们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这两个概念,放在20世纪和21世纪这个动态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去考察,就会迎刃而解,诸如名称改变、研究对象不变等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历史演变、内涵与外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以下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这个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靖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及保护成效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之地,地处雪峰山褶皱隆起带南端、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早在旧石器时代,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新厂斗篷坡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夏商时期为荆州西南要腹之地。自唐宋以后,靖州的主体民族苗族和侗族在这里定居下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原生民族文化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头传统和表述方面,有苗族歌??、芦笙音乐、侗族琵琶歌等最为著称。还有“四乡歌”、“款歌”等民歌艺术遍布苗乡侗寨,活跃在乡村田野;在表演艺术方面,有芦笙舞、多耶舞等;在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方面,靖州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劳作、起房、造屋、交往、择偶、生育、婚嫁、丧葬等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如苗族的“坐茶棚”、“不落夫家”,侗族的“玩山”、“行歌坐月”、“杀牛祭祖”、“信奉萨神”等;节庆活动更是有“三月三”、“四八姑娘节”、“尝新节”、“芦笙节”、“歌会节”、“苗年节”等;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主要有挑花、刺绣、蜡染、编织、雕刻、服饰加工、竹木建筑工艺、剪纸等,如“雕花蜜饯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有苗拳、踩高跷、打陀螺等;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方面,有苗、侗族医药以及生产劳动的传统技艺等。

  纵观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空间分布广,品种多;二是原始神秘、古朴奇特;三是以群体传承为主要方式;四是相对优越的人文生态环境;五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产生的广泛的传承空间。在已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中,靖州入选的项目全部为苗族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这说明靖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涵着各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各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更是靖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各种文化空前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全球化的力量在同化着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同样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日益贫瘠。以靖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歌??》为例,在全县12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仅有100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的遗产,它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承传,可以称其为“活财富”。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如果脱离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有识之士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一个民族的根被销蚀了、被削弱了,甚至被外来文化取代了,那这个民族将会失去自己的记忆,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要去往何方?

  可喜的是,靖州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工作步伐的同时,加强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各级政府、有识之士及民间群众已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既是宝贵的资源,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流失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对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申遗”保护。靖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苗乡侗寨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和申报工作。目前,靖州已有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列入省级名录,5项列入市级名录,20项公布为县级名录。

蝶の恋 发表于 2024-2-23 08:19:58

昌平的网上家园 哈哈 平台不错啊

一生何求 发表于 2024-3-17 20:45:05

学习了,谢谢分享、、、

萧风丝雨 发表于 2024-3-17 20:48:17

有道理。。。

水上飘 发表于 2024-3-17 20:50:24

有道理。。。

好人你我他 发表于 2024-3-17 20:53:18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蝶の恋 发表于 2024-3-17 20:58:33

才发现昌平也有网络平台,挺好 支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白: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