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市网
标题:
了解下:“撸串”“喝酒”“吃火锅”一样不落,古人原来这么会享乐
[打印本页]
作者:
guozhiwei
时间:
2022-11-26 08:49
标题:
了解下:“撸串”“喝酒”“吃火锅”一样不落,古人原来这么会享乐
说起博物馆,有人喜欢有人毫无兴趣。
无兴趣者,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观看古老陈旧的物件上面;而喜欢者,则是沉醉于文物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成都火锅
是当下比较受关注的行业产品,我们网站内汇集很多最近最新的资讯,欢迎点击进入了解更多消息资讯!
然而,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文物的前世今生不了解,那么逛博物馆无异于走马观花,既不能体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不会留下什么特殊记忆。这时,提前做好功课显得尤为重要,而一本有关博物馆的书籍则会为你省去大把时间。
《南京博物院》是一本既有全国性又兼具江苏区域性的博物馆文物通识读本。它首先介绍了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收藏藏品43万余件,又将该院六大展馆内,极具代表性的藏品以图文形式展现出来。
只有先看书再看实物,对馆内文物有了大体了解之后,这趟博物馆之旅才会不虚此行,才能真切体会到我国几千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深刻爱上这连绵不断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人类由远古时代打猎为生,生吃食物到掌握取火技术,学会使用生产工具开始,生活条件正逐渐发生改变。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釜灶组合”,据考证发明于新石器时代。该套器具上面接近圆形的为釜,是锅的老祖宗,下面类似于支架的为灶,可生火加热。釜灶组合使用,既安全又节能,为蒸、煮食物提供了巨大方便。
自古关于“釜”的成语有很多,如:“釜底抽薪”“破釜沉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食物口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件“硬陶兽足炙炉”发明于战国早期。
从字面我们就大体可推敲出其用途,“炙”下面是火,上面是变了形的肉。没错,这就是用来烤肉的炉子。《诗经》中记载:“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不妨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曾一手撸串,一手饮酒,该是多么的快意人生啊!除了撸串,还有一种吃法也是相当的美味,那就是火锅。西汉时期的这件“铜分鼎格”无疑是火锅的前身,而且还是鸳鸯锅。这个鼎的主人西汉江都王刘非,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吃货”。
分格鼎出土的时候还带有两套“染器”,“染”就是古代的调味品、佐料。说到这,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出吃货刘非带着一家老小,热气腾腾地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的欢乐情景。把整套火锅器具连带染器都带进棺材陪葬,可见这位王爷是得多么的爱吃火锅。
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这件“青铜牺觥”形似四足兽,长方形,上有兽钮盖,内部中空可盛酒。
牺,指祭祀用的牲畜;觥,指用兽角做的酒器,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指的就是这种酒器。
商代的“青铜三羊罍”是祭祀时使用的盛酒器。古人用羊做装饰,取“太阳”的谐音,象征着自然赐福,尤其三羊迎着太阳,代表对万物复苏的期盼。
战国时期出现了温酒器,这件“青铜错金银牺尊”以牛为造型,牛背正中孔穴中的锅形器可以容酒,牛腹中空,盛水后加温便可以温酒。
而到了唐代,盛酒器不但实用,外观也更加赏心悦目。“三彩陶双鱼瓶”表面绿、黄、褐三色釉相互交融,色彩浑厚稳重,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曾有诗云:
“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
美食美酒都有了,缺了乐曲也总是少了氛围,音乐自古都是人类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往上追溯,最初的乐器乐曲却都是用于军队作战的,而后才逐渐发展为雅乐。
江苏江宁横溪出土的“青铜兽面纹铙”,就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铙的形状似铃且较大,横截面为橄榄形,上大下小,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铙口朝上,用槌敲击,声音洪亮,最初在军中用于传播号令。
铙的制作材料为青铜,所以又称“金铙”,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就是指铙。
春秋晚期又出现了“錞”,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形如圆筒,上大下小,可以悬挂,常与鼓配合,用于指挥军队。《淮南子·兵略训》中也有记载:
“将军相当,鼓錞相望”。
另外,还有流行于东周时期的“镈”,同样椭圆形状类似钟,它一般用于贵族宴飨或祭祀时,配合编钟、编磬使用。提到编钟,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1号墓的这套“铜编钟”,实属精美。
编钟由青铜铸成,按照大小排列顺序,通过击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形成悦耳音乐。这套编钟也是江都王刘非的陪葬品,看来这位王爷不仅是吃货,也非常爱音乐哦。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重要场合的大型击打乐器,也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和诸侯行礼作乐时才能使用。越是精美的器具越是地位象征,平常人拥有不得。
这件用于慈禧太后在圆明园福寿之时的“嵌珐琅转鸟开花荷花缸”是集精美工艺与报时为一体的宫廷钟表。准点时,鹭鸶沿湖面转动,荷花张开,童子手捧“天下太平,万寿无疆”缓缓出现,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响起。
历史记载,李鸿章曾带这件钟表去参加“万国博览会”并获得了巴拿马金奖。领奖时,因为那是我国还没有国旗和国歌,于是李鸿章命人升起直隶总督的黄旗,并带头唱起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才未被人嘲笑。
如果有一天你有幸走进南京博物院,来到这件荷花缸宫廷钟表面前驻足时,除了感叹它的精美外,也定能感受到它所传递出的,先辈们为祖国崛起,不屈不挠的拳拳爱国之情。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便向着更高的层次延伸,尤以读书人、士大夫和诸侯王公为最。
江苏南京西善桥宫山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幅壁画是先在整幅绢上画好,然后分段成木模,再印在砖坯上,烧就后依次排列而成的。
南宋的《月季鹌鹑图》则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它以蚕丝为经线,熟丝为纬线织作而成,正反两面如一,富有立体感,极具艺术和欣赏价值。
到了明代,刺绣技术趋于成熟,这件《竹林七贤图》属顾绣。明嘉靖年间的顾名世,其家族后辈女眷多善刺绣,又因世代居于“露香园”被称为露香园顾绣,简称顾绣。
这幅竹林七贤图为绣、画结合,七人动作神态不一,超凡脱俗。其中人物、树木、竹子和水、字是绣成的,而山石则是画成的。2006年,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尤善画山水画。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无人不知,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这幅《富春大岭图》则是其姊妹篇,同为黄公望晚年隐居浙江富春山时所绘。黄公望的作品以平淡天真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把个人的情节寓于画作之中。
到了明代亦有“明四家”,为首的唐寅是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现存于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内的这幅《李端端落籍图》,是他仕女画的代表作。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楷书严谨,草书最为著名。这篇《自书诗》笔法老辣直率,飞舞多姿,风格烂漫。因他与唐寅交好,常常你作画我题字,被称作“唐画祝字”。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文徵明为人品行高洁,为人和善。这篇《前后赤壁赋》为他81岁高龄时以小楷写就,字迹工整,形神俱备,平和与豁达跃然纸上。字如其人,文徵明是“江南四大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活到了91岁,在古代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了。
艺术馆内,还收藏了一幅出自清代郑燮之手的《李商隐诗三首》。郑燮,号板桥,后世多称郑板桥,独创“板桥体”。他的书法将楷、行、篆、草等书体杂入隶书中,单个字看起来歪歪扭扭,总体来看却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而这种字体也正是郑板桥本人个性的真实写照。
历史发展到今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笔“巨款”就藏在穿越千年的文物背后。
每件文物都演绎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则故事,也暗含着一个道理。认真发掘,细细品味,知兴替,少弯路,才能不辜负祖先寄予的厚望。
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如果她将拥有三天光明,其中一天就会选择去博物馆。
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历史不断地更迭换代,想要将过往历史一朝看尽的,大概也只有博物馆了。
博物馆是唯一看得见、摸得到的历史;是直观的、形象化的记忆;更是民族的血脉和自信。无论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国家的历史都始终站在你的背后,给你自信,使你自豪。
举报/反馈
作者:
樱桃小犊子
时间:
2022-12-27 07:57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作者:
厉烨
时间:
2023-1-4 11:28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作者:
国家
时间:
2023-1-10 07:05
过来看看的
作者:
天涯飞客
时间:
2023-1-15 08:51
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作者:
信念
时间:
2023-1-19 21:15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作者:
失去记忆的人
时间:
2023-1-22 23:20
为自己家乡的社区网贡献点力量,回个帖子
欢迎光临 西虹市网 (http://bbs.xihong021.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