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市网

标题: 南怀瑾生前秘书:12年8月初他明确说我不留了,这次真的要走了 [打印本页]

作者: liukai    时间: 2023-1-9 14:10
标题: 南怀瑾生前秘书:12年8月初他明确说我不留了,这次真的要走了

  2012年9月29日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离世,享年95岁。对于这位老人,我们对他最大的印象是国学大师、是文学家,是佛学家,亦是一位可敬的长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讯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您解答相关问题,给您优质的服务!


  他的一生从风里走来,带着孜孜不倦地对学识的探索和认知,开始讲经受道。有其出版的著作有三十多册,大多是对儒家思想和易经文化的论证和辩解,还有佛经中对生命的真谛参透。

  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传播与建设,让后世儒学文化研究可以播种生根。可是对于这样的自己,他的自我评价却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似乎他永远都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

  另外,我们都知道他的一生,随着时代四处飘扬,辗转旅居。直到晚年才打定主意回到靠近自己家乡的江南地区定居。

  那么这位对国学和政治都有着巨大贡献的老人又是如何度过他的晚年的呢?在他最后的日子他又在想着些什么呢?一切还是要从他的背景说起。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温州一个大户家庭。年少时的他其实并不好学但好动。家里为了让他多读书特意聘请当地知名的叶公恕先生做他的私教,尽管这段经历在当时并没有让他向往文人方面发展,但是却为他日后国学生涯打下基础。

  不过此时南怀瑾还是乐忠于做个习武之人,为此他还考取武术教官的资格。20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决然参军入伍,随后他考入中央军校,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的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教官。这样的日子虽然是整天的舞刀弄枪,但南怀瑾却渐渐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到了1942年他辞去教官之职,此后便开始隐居寺庙,潜心修行。期间他游历四川、西藏参访各派宗教,认识了很多得道高僧。在他们的引领和指导下,南怀瑾对儒家、哲学、佛学研究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949年后他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并完成《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等著作。

  恰逢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南怀瑾当仁不让成为推动国学的第一人。

  于是在官方的支持下彻底打开了他的市场,他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受到大量学生追捧,日后他的学生中不少都成为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至于他自己在华人文化圈被人赞誉为“国学大师”,他的著作大行其道。

  1986年,南怀瑾为避祸而远离台湾政坛,移居美国。到了1988年他返抵香港定居,期间他的故乡温州市委书记前去造访,希望南老能推动建设动金温铁路,南怀瑾欣然允诺。

  除了投资建设了金温铁路,南老还亲手促成大陆和台湾当局「九二共识」的达成,给了台湾关系一个最完美的开端。

  不过对于自己的成就,南老其实相当谦虚,他常常说道“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很多时候他只是尽自己能力去做事,望万事顺利,却不曾给自己记功。

  他的一生著述极为丰富,而且备受肯定。不管是对儒家思想,还是道教思想,他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他的授课,能把这些传统思想唯心主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传授于人,把这些思想的精髓总结提炼告诉世人。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通过他潜心多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而且他的学术之路一开始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年轻的时候他也受过质疑,被人置评是个“江湖骗子”,他讲授不过是伪国学。

  但南怀瑾先生还是顶住压力,他可以不在乎外人的眼光,而是用真才实学为他人指点迷津。借用海南日报对他的评价“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南怀瑾,都掩盖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是的,他是不是真的国学大师,时间会为他证明一切,他的谈吐和人品都会佐证这一切。“国学大师”的名号是他人赠予的,并非是他自封的。世间万物,他的思想比很多人看到的、摸到的都要透彻得多。

  特别是南老的晚年是在大陆的度过的,辗转一生他还是选择回到故土。2006年之后,南怀瑾移居并长住苏州吴江庙港,并在吴江创建了“太湖大学堂”。这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所。后来他还设立光华奖学基金会,用于资助中国大学科研成果。

  南老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余生,同时也在这里继续自己的思想顿悟。整整6年的时光里,南老思想到底发生什么改变呢?

  据他的徒弟兼秘书马宏达透露,移居苏州时南老已经90岁有余了,所以生活起居都有专人负责照顾,马宏达便是其中一位。

  南老身体其实不算太好,但是他精神一直不错,头脑也很清晰。在这里他继续修行感悟直至终老。而且即便是半隐居的生活,每日慕名的访客还是络绎不绝。

  不过随着年纪越发增长,很多人免不了担心他年事已高的问题。但是南老他自己其实对生死很看淡。很多时候他知天命也认天命,就比如他时不时地就会对旁人做交代一些身后事。

  大家都劝他不要多想,好好地活着弘扬佛法才是正道。但南怀瑾先生并没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思想,相反他心思很豁达,再加上常年研究佛学的关系,他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比普通人的境界更高。生死有命,一切顺应天意就好,不必过分强求。

  其实如此豁达的心境,倒也符合他的学者的个性。2012年7月的时候,苏州市委曾经来拜访过他一次,当时他拿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为回礼,这首诗中有一句话“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成了他日后的真实的写照。

  同年的8月初,也就是南老去世前一个月,他忽然某天早上起床时对马宏达明确说道“我不留了,下决心要走了。”当时马宏达并没有理解先生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意思。

  直到同年的9月,南老的驾鹤西去才让他恍然大悟。其实很多时候南老都在提醒大家自己要走的消息,只不过大家选择不去相信罢了。

  一个人真的能掌控自己生死吗?其实不能,但一个人可以预知自己大限已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规划好自己的计划,好好和大家做道别才是南老最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后来南老的徒弟们,包括马宏达在内,将在南怀瑾最后的时光的点点滴滴汇集成册,按照“南师”的想法记著述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也成了缅怀南老最佳读物。

  值得一提是,南老的去世是因为肺炎发作,其实他完全可以接受治疗再延续寿命,但南老还是选择拒绝。似乎这一生他在世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可以安然离去,再无牵挂。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他的一生留下太多经典著作,给我们好多深刻印象。他的人品如他的书籍一样值得被人翻阅,被后世敬仰。而他的离世给我们留下不是遗憾,更多是对生命的感悟。

  或许生命本就是平凡的,不凡的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在南老眼中,他把这些哲学伦理研究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曾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严于律己,不但把中国的国学挽救于没落灭亡之前,还将它们推向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举报/反馈
作者: 苦浪漫    时间: 2023-1-17 07:31
真是 收益 匪浅
作者: 非一般的男人    时间: 2023-1-23 17:04
帮你顶下哈!!
作者: 铁木真    时间: 2023-1-28 18:44
帮帮顶顶!!
作者: 天涯飞客    时间: 2023-1-31 23:57
没事我就来看看,哈哈!
作者: 钻石翘翘    时间: 2023-2-1 18:56
我是个凑数的。。。
作者: 克林顿    时间: 2023-2-2 01:27
为自己家乡的社区网贡献点力量,回个帖子




欢迎光临 西虹市网 (http://bbs.xihong021.cn/) Powered by Discuz! X3